close
因緣際會之下,有機會拿到這條百年古墨來試寫,這條約重30g 也就是二丁型的墨!
桐木盒上的題字應該是手寫的,早期古梅園墨條的木盒上 很多都是手寫,那時的自也比較好看orz
看起來應該是老墨新包裝,但是看到內盒的印章,應該是古梅園自己的包裝。
製造年份是1913年,即民國二年。 這款墨應該不是很高級的墨,只是經過時間的洗禮,有些無可取代的價值!
和價格 :P
孔下方的標誌不清楚是甚麼,看起來很像是梅花花苞!
經過百年,磨開的斷面仍是光潔的,代表當時合膠的技術已經很成熟,而且很用心!
墨本身若非經過墨磨強力擠壓,內部都會有孔隙,會有小氣泡,這是正常現象
試寫紙樣,採用埔里玉版紙,中間下方兩個黑點是在沾濕之後,再把墨點上去。
幾乎不會暈開,代表煙料粒子很粗! 而且也不溶於水
試濃淡,這墨的煙粒子也太粗了orz
寫小字要是刻意不把墨磨濃,則濃淡起落甚為巨大!
我猜想可能是端硯太鋒利,雖然發墨快但是因為膠已經很殘破,致使墨來不及變細就被刮下來。
一如水中飛灰一樣。這和喝老紅酒一樣,方法不對,都可能試不出味道、甚至覺得是一個壞掉糟糕的東西!
用較不發墨的硯,似乎有細一點,但是仍是差強人意,或許百年墨還得再慢慢去了解他!
找出適當的磨法!
今天(與前面相差三天)又磨了一次,發現墨變細了一點,層次變豐富,磨墨的硯台一樣是老坑端硯,水野和之前一樣! 難道老墨會回春@@
總覺梅每次式都不一樣 這是怎樣orz
也可能是外皮老化,磨到裡面是比較穩定的,也可能是因為墨有碰到水,可能讓膠有些變化吧ˊ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