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筆的發展歷史 -圖文:半思
玻璃筆
玻璃筆(日文:ガラスペン),又稱之為威尼斯玻璃筆,是一種藉筆頭上的毛細槽來貯墨、同時引導到筆尖的特殊書寫裝置。毛細槽的深度和筆尖的墨縫,是決定書寫時出墨量和筆跡粗細的因素,此外,早期貯墨槽多是直紋(如下圖),但是玻璃筆發明不久之後就有螺旋紋路,以此達到更長多的貯墨空間。
此外,大部分玻璃筆是以鋼筆墨水的黏稠度作為依據而設計出來的,因此,沾水筆或是鵝毛筆使用的煙膠、五倍子墨水,通常不適用於大部分的玻璃筆。
歷史
在玻璃筆發明之前,金屬沾水筆、 鵝毛筆、以及早期的鋼筆是主要的書寫工具,在這個時候,鵝毛筆在使用上最為不便,這種用動物翎管削成的筆尖很容易磨損,書寫數千字之後就得重削; 而金屬沾水筆則是需要更頻繁地沾墨,但是那些帶有筆舌構造的則是比鵝毛筆能寫的字還要多。至於鋼筆則是在19世紀末期發展得較為成熟,到20世紀初期就幾乎取代掉了沾水筆,但是那時候一隻出墨順暢,不易漏墨或是斷墨的鋼筆,仍是屬於高價。
而在1902年(日本明治35),來自東京一位製作風鈴的工匠,佐佐木定次郎發明了玻璃筆,爾後旗下的弟子佐瀨米藏,以及再傳弟子佐瀨勇,一直把玻璃筆的製作傳承至今。
玻璃筆發明時已有鋼筆在前,而其後在1940年代Ladislao José Biro發明了現代使用的原子筆,兩面夾殺之下,玻璃筆的歷史非常短暫而且未曾成為主流書寫工具。
玻璃筆的歷史除了日本佐瀨工業所http://www7.ocn.ne.jp/~glasspen/page003.html 所提到,也是大部分日本文具歷史相信的起源之外,部份相信是義大利17世紀威尼斯木拉諾島(MURANO)所發明的東西。
但是這個從德文維基百科的來源,並未提到任何存留古物或是17世紀玻璃筆相關物品的紀錄. 此外, J.Herbin http://www.jherbin.com/pens.shtml 則是宣稱在16世紀就出現。
至於台灣有網頁說的 http://035334663.tranews.com/ 在1636年由德國發明的來源,疑似誤植 Deliciae Physico-Mathematicae (1636)出版的書中提到,兩層(?)鵝毛筆所形成的一個墨水庫,可以讓鵝毛筆寫更多的發明。
事實上從筆者搜尋網路上各種資料、書籍,並未發現任何1900年以前關於玻璃筆的記載。
發展(1)
玻璃筆最早發明時,應是沾水筆的形式販售於市面。但是為了方便攜帶,玻璃筆尖被放置在自來水筆上,藉由墨囊貯墨提供方便且穩定的書寫過程,並且筆者以目前的瞭解,這是最早傳往歐美的玻璃筆形制。
玻璃筆發展的優勢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得時候,因為部份國家管制黃金等的貴金屬,而玻璃的成本低廉,加上自來水筆無筆舌構造,沒有密合問題(筆頭若是製作得形狀不好,也會不易密合),使得玻璃自來水筆製造更為容易。
上圖是早期雜誌上的廣告 ( 詳細的圖片和介紹:http://munsonpens.wordpress.com/category/spors/ )
中間半圓形的機件是壓活塞吸墨用的,也是防止滾動的裝置
上圖是筆者收藏的全竹身玻璃自來水筆,然而墨囊已經無法使用。
1925年左右(推測)的替換自來水筆頭 製造的時候是把溝槽加溫拉長,然後拉得很細,最後分開會凝成一個小小的圓珠
而使用之前要把筆尖磨開
玻璃自來水筆與替換筆頭
替換筆頭放大圖
發展(2)
早期的玻璃筆還有一個重要的使用形制,也就是沾水筆。 那的時代書寫工具雖然已有很方便的鋼筆,但是沾水筆仍舊是當時日本一般人使用的一個主要工具,而這時期玻璃筆頭沾水筆,可是比傳統金屬尖無筆舌的筆,所能書寫的字多出數倍之譜。
所以剛開始的玻璃筆,玻璃筆頭會夾上一個金屬片,形狀大小可以接上沾水筆的筆桿.
這種早期沾水筆用的玻璃筆頭 還可以接到現代筆桿上(數年之前購於誠品文具館的筆桿).
之後出現專屬玻璃筆的筆桿,筆桿底部中間有螺紋,可以把玻璃筆尖的尾端旋進去。雖然玻璃筆幾乎不會磨損,但是敲到硬的東西還是可能破損,所以有6隻裝的替換筆頭。
(筆桿標籤即為佐瀨工業所的商標)
另外有不可替換式的竹桿玻璃沾水筆,筆桿和筆尖有用膠黏合。
此外還有一種兩面都是筆尖的玻璃筆,可以把筆頭拉出來換方向使用,但是筆者目前沒有收到這款。
發展(3)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的普及,書寫者需要的是方便的原子筆以及更廉價可靠的鋼筆,而這兩種我們熟知的文具的發展也沒有讓使用者失望,因此玻璃筆就漸漸式微了。
幾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絕大多數的人是不知道玻璃筆這種書寫工具的。此外台灣教育真的開始要普及的民國50-70年,已經沒有玻璃筆的消息,所以這項書寫工具在台灣更是鮮為人知。
而發源地日本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記憶隔了兩代,加上未曾大量普及,所以一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由第三代傳人:佐瀨氏做出從筆尖到筆身全玻璃的玻璃筆,才開啟玻璃筆另外一個境地。
也就是讓玻璃筆從實用走到藝術與欣賞的境界。
目前筆者還沒有近代日本玻璃筆,而圖片因為著作權關係,無法放上來。
至於台灣,第一個做出玻璃筆的是新竹的張世發先生。張先生於民國七十年代末,接到歐洲廠家的玻璃筆製作要求,旋即經由張先生夫婦的努力,經過無數的實驗,終於做出了台灣本土的玻璃沾水筆。
另外還有台灣伍強工坊的九龍火焰玻璃筆,不同於張世發的八個墨槽,是有九個墨槽並有專利的。
然而筆者所有的玻璃筆大部份是8個溝槽,也有十個溝槽以上的,只是書寫的滑順與含墨量,最好的都還是傳統八個溝槽。
當代台灣內灣玻璃沾水筆
台灣伍強工坊早期的玻璃沾水筆
以下為更多圖片與說明
玻璃筆元祖 佐佐木商店~
這應該是更早的商標!
1920~1950年代的玻璃筆自來水筆 除了最右邊那隻活塞上墨 其餘的墨囊都老化無法使用了
佐佐木的玻璃筆
佐佐木弟子 佐瀨的替換筆頭沾水筆
筆身全圖
替換筆頭 有些可以直接上線在的沾水筆~
這裡基本上就是玻璃筆的發展歷史
佐佐木之後的佐瀨 以及傳到歐洲(粉紅桿-德國 藍色-意大利 藍色之下-德國 最下面:瑞士)
其中下面有的都是台灣: 伍強工坊沾水筆 內灣玻璃筆
最後兩隻是:歐洲做的米老鼠造型玻璃筆與最後瑞士製玻璃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