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http://www.pdwh.cn/html/c8/2010-12/145.htm

来源: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论文集-谱牒探讨  作者:周鼐 郭志超

正體中文版:

 

閩南漳浦縣赤嶺鄉石椅村的“種玉堂”,是赤嶺佘族鄉及其南鄰的湖西佘族鄉藍姓佘民共有的大宗祠。赤嶺種玉堂派下族人,除了居住在閩南的漳平、華安以及閩東等地,還分佈於臺灣的屏東、臺北和宜蘭等地。赤嶺種玉堂藍氏族譜,以汝南為郡望,世系遠溯黃帝,彰顯著發族於漳浦赤嶺的閩台種玉堂藍氏佘族的華夏認同。

 

閩南龍海市隆教佘族鄉與漳浦縣赤嶺佘族鄉、湖西佘族鄉的佘族為藍姓同宗衍派,共有人口數萬人。龍海和漳浦的藍姓佘族除了移居于福建漳平山羊隔、華安官佘、晉江河市,以及廣東大埔湖寮(即河寮,現為佘族鄉)。福鼎縣3000多名藍姓佘民,,自稱源自漳浦,浙江省蒼南縣10000多名藍姓,與福鼎藍姓同宗。漳浦赤嶺、湖西藍姓還移居臺灣屏東的裡港、臺北的樹林鎮、雙溪鄉、宜蘭的羅東。[1]

 

譜牒資料顯示:隆教、赤嶺和湖西的藍姓佘族源自閩西。據漳浦石椅種玉堂《藍氏族譜》[1],漳浦藍姓佘族是龍海藍姓的衍派,而龍海藍姓又是閩西藍姓的衍派。至於閩西藍姓則上溯汝南。據漳浦《藍氏族譜》,漳浦藍姓的祖先遷徙地是:汝南-(安徽)濠州定遠縣-福建福清-建甯-寧化石壁-長汀-建寧-江西撫州臨川-漳浦鎮海隆教(鎮海隆教後改屬龍海縣)。該譜記載:“昌奇為始祖,(帝)分封藍昌奇于汝南郡”,“藍昌奇的一百零八世後裔藍明德為藍氏一世祖”,“于唐天授元年……為揚州節度使,立基建康”,“二世采和,三世仁,四世元隆,五世棣,六世成,七世安”,“八世宗訓,于朱溫稱帝時遷居濠州定遠縣東山洞(在今安徽省­­——引者注)”,“九世昭,十世一俊,十一世備,十二世用,十三世章”,“十四世萬福,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避金兵遷句容”,“十五世吉甫,宋理宗寶慶元年乙酉遭金兵之亂,棄家入閩,開基福清五福鄉,為開閩始祖”,“十六世常新,于宋理宗淳祐七年由福清遷徙建寧”,“十七世萬二郎,遷汀州寧化石壁鄉開基”,“十八世熙一郎、熙二郎、熙三郎。熙三郎生三子,長和一郎,次和二郎,三和三郎”,“十九世和二郎,元泰定丙寅由寧化遷長汀城下裡平嶺水口”,“二十世太一郎(原注:一作大一郎),生七子,念一郎至念七郎”,“二十一世念七郎,名炯,號文明,遷居建寧府,後仕元,提舉江西學政”,“二十二世邦獻,諱琛,任江西撫州臨川縣令,生三子。長房元晦,諱兆,號廷瑞;二房仲晦,諱光,號石泉;三房季晦,晦寬,號清甫”,“藍琛與長子元晦遷居漳浦縣轄之鎮海隆教社”,“二十三世元晦,號廷瑞……生三子,長慶福,分居萇豀(今赤嶺——引者注),次子慶祿留居隆教,三子慶壽遷居廣東大埔河廖(今湖寮——引者注)”。[1]

 

簡括上述,從入閩祖至閩南開基祖世代序列是:吉甫(開基福清)——常新(遷建甯)——萬二郎(開基寧化)——熙三郎——和二郎——大一郎——念七郎——琛(字邦獻,遷江西)——元晦。藍琛和元晦由江西遷居閩南龍溪隆教,元晦生三子,長子慶福移居赤嶺,次子慶祿留居隆教,三子慶壽遠遷廣東大埔。

 

閩南漳浦藍氏譜牒與閩西上杭藍氏譜牒在世系上也是吻合的。上杭《藍氏族譜》[1]記載:“昌奇公為藍姓一世祖,(即)汝南郡火旺公”;“唐中宗天授元年庚寅,一百零八世祖明德公……卜建康家焉”。“唐昭宗光化元年戊午,一百一十五世祖宗訓公避朱溫茂真之亂,遷濠州之定遠縣”。“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一百二十世祖章公又徙勾(句)容”,“宋理宗寶慶元年乙酉,一百二十二世祖吉甫,遇金人兀術之難奔閩,始居福清縣五福鄉”,“淳祐六丙午,一百二十三世祖常新徙建甯宗善坊”,“度宗元年乙丑,一百二十四世祖萬一郎公避北虜之患,遷汀州寧化石辟(壁),元泰定三年丙寅,一百二十六世祖和二郎公父子攜父母金骸遷長汀城下裡坪嶺水口”,“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一百二十七世祖大一郎公遷武平大禾鄉”,“一百二十八世祖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念六、念七郎公”,“念一郎住舊居,移大坪坑;念二郎移武平大坪;念三郎移武平章豐、吉胡;念四郎移上杭平安裡;念五郎移武平大禾上堡;念六郎移武平林坊;念七郎移上杭廬豐”。其實,念七郎並未遷廬豐,而是其第四代孫藍子榮及其弟遷廬豐。因廬豐奉念七郎為一世祖,故有“念七郎移上杭廬豐”之說。《閩杭廬豐藍氏族譜》記載得比較準確:“我祖念七郎遷居(上杭)扶陽。傳至五世子榮公兄弟始遷廬豐,故吾廬豐宗譜斷自念七郎公始然”。[1]

 

對照漳浦《藍氏族譜》和上杭《藍氏族譜》,皆奉昌奇為始祖,以藍明德為一世祖,自此二十世,除個別祖先名號有別,歷代祖先大都相同,遷徙路線也相同,皆為:(始祖昌奇分封)汝南——(唐中宗天授元年藍明德遷)建康——(唐昭宗光化元年藍宗訓避朱溫之亂而遷)濠州定遠縣——(宋徽宗政和年間藍章或藍萬福遷)句容——(宋理宗寶慶元年藍吉甫遷)福清五福鄉——(宋理宗淳祐六年或七年藍常新遷)建甯——(宋度宗元年藍萬一郎遷)寧化石壁鄉-(元泰定三年藍和二郎遷)長汀城下裡平(坪)嶺水口。可見,龍海、漳浦藍姓與上杭藍姓乃同祖同宗。到了長汀後,開基長汀的一百二十六世祖的長子藍大一郎徙居武平大禾,其子有七:念一郎住舊居,移大坪坑;念二郎移武平大坪;念三郎移武平章豐、吉胡;念四郎移上杭平安裡;念五郎移武平大禾上堡;念六郎移武平林坊;念七郎移上杭扶陽。漳浦《藍氏族譜》所載的念七郎“遷居建寧府,後仕元,提舉江西學政”,上杭《藍氏族譜》無載。

 

隆教是藍姓從閩西遷到閩南的第一站,開基隆教的正是藍大一郎之孫念七郎的後裔。據《閩杭廬豐藍氏族譜》,“一世念七郎,配李十二娘,子一。二世伯三郎,配朱十二娘,子一。三世伯一郎,配丘十六娘,子一。四世伯十郎,配丘,子五。五世長子榮,配劉,子四;次德榮,配劉,相傳嗣裔多遷廣東;三貫榮,配李;四滿榮,配丘,繼配趙,子三;五堂榮。配林氏,葬坵輝鐘家屋背,子一,嗣裔遷永定”。上杭廬豐藍姓開基祖是藍子榮兄弟。《閩杭廬豐藍氏族譜》載:“子榮公兄弟始遷廬豐”。廬豐藍姓尊奉念七郎為一世祖,其族譜所載的念七郎到子榮的世系是很明確的。漳浦《藍氏族譜》中,自念七郎到隆教開基祖這兩個世代的事蹟有為了榮宗耀祖而進行杜撰之嫌。由於念七郎開基上杭扶陽以後,連續三代單傳,念七郎子輩、孫輩皆住居上杭扶陽,不可能“分身”出所謂念七郎遷居建寧、後提舉江西學政,以及念七郎之子琛又任江西撫州臨川縣令這些事蹟。然而,漳浦《藍氏族譜》所載的大一郎後裔遷居龍海鎮海隆教卻是事實。據隆教藍氏新厝三房志譜,隆教祖的世代是:萬一郎——和二郎——?——念六郎——廷瑞(“元亡明興時自武平林坊遷漳州府屬漳浦縣前亭嶺高磣下尾社”,生三子,長慶福,次慶祿,三慶壽)。[1]隆教這本房譜,認念六郎為祖。本文採用漳浦石椅種玉堂《藍氏族譜》的念七郎說。

 

閩南種玉堂藍姓佘族世系上承念七郎,念七郎以上的世系也與閩西藍姓佘族相同以“昌奇公為藍姓一世祖,(即)汝南郡火旺公”,為藍昌奇的得姓始祖,並遠溯至炎帝。

 

然而,閩東、浙南一些藍姓譜牒,儘管也一樣以昌奇為藍姓一世祖,卻遠溯至黃帝。福鼎佘族幹部藍俊德收藏的《藍氏族譜》,其中《歷代遷居》記載:“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生玄囂,添帝嚳高辛……帝嚳傳十一世榆罔公,遷空桑涿鹿,封子昌奇為藍夷,一世祖汝南郡火旺公,……一百零八世祖明德公為揚州節度使,宦游金陵,卜建康而居焉”。

 

像福鼎《藍氏族譜》所述的以“汝南”為祖地而展開世系和遷徙的追溯,進一步與炎黃世系嫁接,這在閩東、浙南、浙西南的佘族中,比較少見,多數是以始祖盤瓠征番立功招為高辛帝駙馬的盤瓠傳說,作為世系之緣起。即使如此,他們所認同的郡望仍然是“汝南”(藍姓)、“馮翊”(雷姓)、“穎川”(鐘姓)[1]。盤、藍、雷、鐘四姓的前多代祖多有連續擔任高官、包括在中原一帶任官的虛擬性“記載”。例如:據麗水《藍氏宗譜》,盤瓠的次子藍光輝是藍姓的始祖,藍光輝受封為“護國侯”,其後代任官的修為《仕宦錄》:“一祖盤金紫光祿大夫,二祖盤湯 南陽刺史,三祖藍玉 安定太守,四祖藍華 安定太守,五祖藍思祖口州刺(原刻本如此,一般寫“博州刺史”——引者注),六祖藍春 京衛大夫,七祖藍種鎮威將軍,八祖盤日新 太原太守,九祖藍向春 長沙都司使,十祖藍貴 長沙大夫,十一祖盤 江夏郡太守,十二祖藍 汝南郡太守。”[1]麗水《藍氏宗譜》的《仕宦錄》所列,是閩東、浙南、贛東北佘族譜牒的普見樣式,只是不同姓氏,因側重於本姓“仕宦”而略有差別,或差別很大。有些則較完整,從而消除了不同姓氏譜牒的差別。

 

佘族與瑤族、苗族同源於湘西“五溪蠻”,隋唐時佘族已大量出現於閩粵贛交界地區,尤其是粵東潮州鳳凰山一帶。藍姓佘族關於“汝南-(安徽)濠州定遠縣“而入閩的遷徙路線,是虛擬的,是對客家譜牒的移植。受到客家譜牒文化影響較多的少部分藍姓,基本保留與閩西藍姓佘族的姓氏源流類似的記述。而受客家譜牒文化影響較少的藍姓佘族則沒有這一類似的記述,而以盤瓠傳說為族源之始。即使這樣,其姓氏郡望仍體現出祖地的“河南說”。受客家譜牒文化影響的雷姓、鐘姓佘族的郡望也體現出祖地“中原一帶說”,反映了歷史上佘、客的密切關係以及佘族對華夏民族的認同心理。

 

與上引的福鼎佘族譜牒所述的溯源至黃帝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閩東、浙南有的佘族族譜,在《重建盤瓠祠序》後,還附錄《上推始祖自出之(世系)圖》,羅列始於“炎帝”終於“盤瓠王”的若干代跳躍式世系,[1]以彰顯盤瓠出自炎帝一系。這與三公主出自黃帝(帝嚳為黃帝後裔)一系合併,更明確表達佘族族源的華夏觀。

 

佘、瑤、苗同源於湘西五溪蠻,粵東潮州是佘族在閩粵贛交界地最早的發祥地。在閩粵贛交界地,佘族受到客家譜牒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具體體現為祖地“中原一帶說”,受到進一步影響的佘族譜牒,在記述中還有上接炎黃的繁複世系。儘管這是虛擬的,但通過記載於譜牒的姓氏源流和祖先開基閩西後的世系,卻可以看出佘族的祖地“中原一帶說”,反映了歷史上佘、客的密切關係以及佘族對華夏民族的認同心理。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簡體原版:

闽南漳浦县赤岭乡石椅村的“种玉堂”,是赤岭畲族乡及其南邻的湖西畲族乡蓝姓畲民共有的大宗祠。赤岭种玉堂派下族人,除了居住在闽南的漳平、华安以及闽东等地,还分布于台湾的屏东、台北和宜兰等地。赤岭种玉堂蓝氏族谱,以汝南为郡望,世系远溯黄帝,彰显着发族于漳浦赤岭的闽台种玉堂蓝氏畲族的华夏认同。
闽南龙海市隆教畲族乡与漳浦县赤岭畲族乡、湖西畲族乡的畲族为蓝姓同宗衍派,共有人口数万人。龙海和漳浦的蓝姓畲族除了移居于福建漳平山羊隔、华安官畲、晋江河市,以及广东大埔湖寮(即河寮,现为畲族乡)。福鼎县3,000多名蓝姓畲民,,自称源自漳浦,浙江省苍南县10,000多名蓝姓,与福鼎蓝姓同宗。漳浦赤岭、湖西蓝姓还移居台湾屏东的里港、台北的树林镇、双溪乡、宜兰的罗东。[1]
谱牒资料显示:隆教、赤岭和湖西的蓝姓畲族源自闽西。据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1],漳浦蓝姓畲族是龙海蓝姓的衍派,而龙海蓝姓又是闽西蓝姓的衍派。至于闽西蓝姓则上溯汝南。据漳浦《蓝氏族谱》,漳浦蓝姓的祖先迁徙地是:汝南-(安徽)濠州定远县-福建福清-建宁-宁化石壁-长汀-建宁-江西抚州临川-漳浦镇海隆教(镇海隆教后改属龙海县)。该谱记载:“昌奇为始祖,(帝)分封蓝昌奇于汝南郡”,“蓝昌奇的一百零八世后裔蓝明德为蓝氏一世祖”,“于唐天授元年……为扬州节度使,立基建康”,“二世采和,三世仁,四世元隆,五世棣,六世成,七世安”,“八世宗训,于朱温称帝时迁居濠州定远县东山洞(在今安徽省­­——引者注)”,“九世昭,十世一俊,十一世备,十二世用,十三世章”,“十四世万福,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避金兵迁句容”,“十五世吉甫,宋理宗宝庆元年乙酉遭金兵之乱,弃家入闽,开基福清五福乡,为开闽始祖”,“十六世常新,于宋理宗淳祐七年由福清迁徙建宁”,“十七世万二郎,迁汀州宁化石壁乡开基”,“十八世熙一郎、熙二郎、熙三郎。熙三郎生三子,长和一郎,次和二郎,三和三郎”,“十九世和二郎,元泰定丙寅由宁化迁长汀城下里平岭水口”,“二十世太一郎(原注:一作大一郎),生七子,念一郎至念七郎”,“二十一世念七郎,名炯,号文明,迁居建宁府,后仕元,提举江西学政”,“二十二世邦献,讳琛,任江西抚州临川县令,生三子。长房元晦,讳兆,号廷瑞;二房仲晦,讳光,号石泉;三房季晦,晦宽,号清甫”,“蓝琛与长子元晦迁居漳浦县辖之镇海隆教社”,“二十三世元晦,号廷瑞……生三子,长庆福,分居苌豀(今赤岭——引者注),次子庆禄留居隆教,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引者注)”。[1]
简括上述,从入闽祖至闽南开基祖世代序列是:吉甫(开基福清)——常新(迁建宁)——万二郎(开基宁化)——熙三郎——和二郎——大一郎——念七郎——琛(字邦献,迁江西)——元晦。蓝琛和元晦由江西迁居闽南龙溪隆教,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移居赤岭,次子庆禄留居隆教,三子庆寿远迁广东大埔。
闽南漳浦蓝氏谱牒与闽西上杭蓝氏谱牒在世系上也是吻合的。上杭《蓝氏族谱》[1]记载:“昌奇公为蓝姓一世祖,(即)汝南郡火旺公”;“唐中宗天授元年庚寅,一百零八世祖明德公……卜建康家焉”。“唐昭宗光化元年戊午,一百一十五世祖宗训公避朱温茂真之乱,迁濠州之定远县”。“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一百二十世祖章公又徙勾(句)容”,“宋理宗宝庆元年乙酉,一百二十二世祖吉甫,遇金人兀术之难奔闽,始居福清县五福乡”,“淳祐六丙午,一百二十三世祖常新徙建宁宗善坊”,“度宗元年乙丑,一百二十四世祖万一郎公避北虏之患,迁汀州宁化石辟(壁),元泰定三年丙寅,一百二十六世祖和二郎公父子携父母金骸迁长汀城下里坪岭水口”,“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一百二十七世祖大一郎公迁武平大禾乡”,“一百二十八世祖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念六、念七郎公”,“念一郎住旧居,移大坪坑;念二郎移武平大坪;念三郎移武平章丰、吉胡;念四郎移上杭平安里;念五郎移武平大禾上堡;念六郎移武平林坊;念七郎移上杭庐丰”。其实,念七郎并未迁庐丰,而是其第四代孙蓝子荣及其弟迁庐丰。因庐丰奉念七郎为一世祖,故有“念七郎移上杭庐丰”之说。《闽杭庐丰蓝氏族谱》记载得比较准确:“我祖念七郎迁居(上杭)扶阳。传至五世子荣公兄弟始迁庐丰,故吾庐丰宗谱断自念七郎公始然”。[1]
对照漳浦《蓝氏族谱》和上杭《蓝氏族谱》,皆奉昌奇为始祖,以蓝明德为一世祖,自此二十世,除个别祖先名号有别,历代祖先大都相同,迁徙路线也相同,皆为:(始祖昌奇分封)汝南——(唐中宗天授元年蓝明德迁)建康——(唐昭宗光化元年蓝宗训避朱温之乱而迁)濠州定远县——(宋徽宗政和年间蓝章或蓝万福迁)句容——(宋理宗宝庆元年蓝吉甫迁)福清五福乡——(宋理宗淳祐六年或七年蓝常新迁)建宁——(宋度宗元年蓝万一郎迁)宁化石壁乡-(元泰定三年蓝和二郎迁)长汀城下里平(坪)岭水口。可见,龙海、漳浦蓝姓与上杭蓝姓乃同祖同宗。到了长汀后,开基长汀的一百二十六世祖的长子蓝大一郎徙居武平大禾,其子有七:念一郎住旧居,移大坪坑;念二郎移武平大坪;念三郎移武平章丰、吉胡;念四郎移上杭平安里;念五郎移武平大禾上堡;念六郎移武平林坊;念七郎移上杭扶阳。漳浦《蓝氏族谱》所载的念七郎“迁居建宁府,后仕元,提举江西学政”,上杭《蓝氏族谱》无载。
隆教是蓝姓从闽西迁到闽南的第一站,开基隆教的正是蓝大一郎之孙念七郎的后裔。据《闽杭庐丰蓝氏族谱》,“一世念七郎,配李十二娘,子一。二世伯三郎,配朱十二娘,子一。三世伯一郎,配丘十六娘,子一。四世伯十郎,配丘,子五。五世长子荣,配刘,子四;次德荣,配刘,相传嗣裔多迁广东;三贯荣,配李;四满荣,配丘,继配赵,子三;五堂荣。配林氏,葬坵辉钟家屋背,子一,嗣裔迁永定”。上杭庐丰蓝姓开基祖是蓝子荣兄弟。《闽杭庐丰蓝氏族谱》载:“子荣公兄弟始迁庐丰”。庐丰蓝姓尊奉念七郎为一世祖,其族谱所载的念七郎到子荣的世系是很明确的。漳浦《蓝氏族谱》中,自念七郎到隆教开基祖这两个世代的事迹有为了荣宗耀祖而进行杜撰之嫌。由于念七郎开基上杭扶阳以后,连续三代单传,念七郎子辈、孙辈皆住居上杭扶阳,不可能“分身”出所谓念七郎迁居建宁、后提举江西学政,以及念七郎之子琛又任江西抚州临川县令这些事迹。然而,漳浦《蓝氏族谱》所载的大一郎后裔迁居龙海镇海隆教却是事实。据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隆教祖的世代是:万一郎——和二郎——?——念六郎——廷瑞(“元亡明兴时自武平林坊迁漳州府属漳浦县前亭岭高碜下尾社”,生三子,长庆福,次庆禄,三庆寿)。[1]隆教这本房谱,认念六郎为祖。本文采用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的念七郎说。
闽南种玉堂蓝姓畲族世系上承念七郎,念七郎以上的世系也与闽西蓝姓畲族相同以“昌奇公为蓝姓一世祖,(即)汝南郡火旺公”,为蓝昌奇的得姓始祖,并远溯至炎帝。
然而,闽东、浙南一些蓝姓谱牒,尽管也一样以昌奇为蓝姓一世祖,却远溯至黄帝。福鼎畲族干部蓝俊德收藏的《蓝氏族谱》,其中《历代迁居》记载:“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生玄嚣,添帝喾高辛……帝喾传十一世榆罔公,迁空桑涿鹿,封子昌奇为蓝夷,一世祖汝南郡火旺公,……一百零八世祖明德公为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卜建康而居焉”。
像福鼎《蓝氏族谱》所述的以“汝南”为祖地而展开世系和迁徙的追溯,进一步与炎黄世系嫁接,这在闽东、浙南、浙西南的畲族中,比较少见,多数是以始祖盘瓠征番立功招为高辛帝驸马的盘瓠传说,作为世系之缘起。即使如此,他们所认同的郡望仍然是“汝南”(蓝姓)、“冯翊”(雷姓)、“颖川”(钟姓)[1]。盘、蓝、雷、钟四姓的前多代祖多有连续担任高官、包括在中原一带任官的虚拟性“记载”。例如:据丽水《蓝氏宗谱》,盘瓠的次子蓝光辉是蓝姓的始祖,蓝光辉受封为“护国侯”,其后代任官的修为《仕宦录》:“一祖盘金紫光禄大夫,二祖盘汤 南阳刺史,三祖蓝玉 安定太守,四祖蓝华 安定太守,五祖蓝思祖口州刺(原刻本如此,一般写“博州刺史”——引者注),六祖蓝春 京卫大夫,七祖蓝种镇威将军,八祖盘日新 太原太守,九祖蓝向春 长沙都司使,十祖蓝贵 长沙大夫,十一祖盘 江夏郡太守,十二祖蓝 汝南郡太守。”[1]丽水《蓝氏宗谱》的《仕宦录》所列,是闽东、浙南、赣东北畲族谱牒的普见样式,只是不同姓氏,因侧重于本姓“仕宦”而略有差别,或差别很大。有些则较完整,从而消除了不同姓氏谱牒的差别。
畲族与瑶族、苗族同源于湘西“五溪蛮”,隋唐时畲族已大量出现于闽粤赣交界地区,尤其是粤东潮州凤凰山一带。蓝姓畲族关于“汝南-(安徽)濠州定远县“而入闽的迁徙路线,是虚拟的,是对客家谱牒的移植。受到客家谱牒文化影响较多的少部分蓝姓,基本保留与闽西蓝姓畲族的姓氏源流类似的记述。而受客家谱牒文化影响较少的蓝姓畲族则没有这一类似的记述,而以盘瓠传说为族源之始。即使这样,其姓氏郡望仍体现出祖地的“河南说”。受客家谱牒文化影响的雷姓、钟姓畲族的郡望也体现出祖地“中原一带说”,反映了历史上畲、客的密切关系以及畲族对华夏民族的认同心理。
与上引的福鼎畲族谱牒所述的溯源至黄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闽东、浙南有的畲族族谱,在《重建盘瓠祠序》后,还附录《上推始祖自出之(世系)图》,罗列始于“炎帝”终于“盘瓠王”的若干代跳跃式世系,[1]以彰显盘瓠出自炎帝一系。这与三公主出自黄帝(帝喾为黄帝后裔)一系合并,更明确表达畲族族源的华夏观。
畲、瑶、苗同源于湘西五溪蛮,粤东潮州是畲族在闽粤赣交界地最早的发祥地。在闽粤赣交界地,畲族受到客家谱牒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体现为祖地“中原一带说”,受到进一步影响的畲族谱牒,在记述中还有上接炎黄的繁复世系。尽管这是虚拟的,但通过记载于谱牒的姓氏源流和祖先开基闽西后的世系,却可以看出畲族的祖地“中原一带说”,反映了历史上畲、客的密切关系以及畲族对华夏民族的认同心理。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祇園俗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