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店家的心得文XD)

之前去看玉的時候,答應要寫一篇心得文,無奈才思偏枯,也因天生懶惰所以一直沒上來寫。



  李清照嘗謂世人寫梅、下筆便俗。我想寫玉應當也是如此,至少我寫不出甚麼新的見地。畢竟中華人太愛玉了,其中不乏才思敏捷的文人雅士。所以我想從我主觀的觀點去看,我心中的玉究竟是怎樣。

  起初我想買玉是為了刻印,想說這一件代替我簽名的東西不可馬虎,人無信不立,這中間的媒介可不能草草了事。坊間刻印通常是為了應付開戶或是一些文件處理,木章加上電腦楷體的形式,在我開始喜歡上文房之後就覺得很憋扭。所以我就開始尋找適合的材質,而有鑑於我當時是學生,所以先讀書查資料可以少走一些、枉花錢的路。其中過程就不說了,而最後找到大年,想來看看心中的羊脂白玉是怎樣的容顏。大年一直以來的布置和氣氛就是很和善,玉是怡情養性之物,若是像百貨公司專櫃這樣緊張,那就失去它的最初意義。當我看了許久,發現就算是最小件、可以用來刻印的羊脂玉也所費不貲,所以我改買一顆蛋面,以實物來學習。之後又訂了山料的玉印,大年在這方面處理的很好,一般人都希望訂做的東西和自己想像得一樣;但是我那兩方小印,卻是遠比我想像的還要好。

  雖然,我開戶還是用這顆訂做的玉印,當然它也用在我書畫的落款上。

  玉自古以來就有無數褒詞,但是依我所知,她最初只是器物,用在先民的生活上,玉可以冶成刀、斧等等的用具,在青銅器出現之前,就已經緊密地用來開創文化。中華文明的曙光,很大一部分是閃爍著玉的光輝。這樣說起來很像一個人的成長,兒時的記憶往往成為他的人格,甚至是夢境。於是乎,玉在所有接觸過我國文化的人心中,都有著一份莫名的情感。無論是故宮的翠玉白菜、良渚玉琮,還是光華玉市那些琳瑯滿目的玉件,似乎都有著一種吸引力。

  但是,這股吸引力在現今社會中似乎日漸式微,中華文化一直以來就崇古貴遠,像我們刻印喜歡用篆書就知道,古老的一切都有機會從實用變成藝術,篆書廣義來說是秦朝和先秦的文字,配合秦漢以後的變革,但是基本上出現漢隸後就較少實用價值,而轉變成藝術。只是我們現在讀到很多先秦思想文學,都和篆書有相關,也就是說,在某種心靈層次上,"篆"並沒有離我們到縹緲的距離。然而玉卻不然,早在秦漢之前,多半都已經變成飾品,只有極少部分還維持它的祭祀作用。簡單來說,玉已經和我們生活脫節,我們不知道玉的生活價值,玉不再是祭祀禮器,不再是生活工具。玉只是材質很好的礦物,是藝術、奢侈品。

    所以,很多人對我喜歡玉都投以一種奇怪的眼神,好像我追逐名牌和奢侈品一樣,只是玉在文化藝術上的意義比較"高尚"。也因此很多會想我只是思古成疾,學以前文人雅士的喜好。但是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只是很單純的,感覺到它在我所處文化氛圍中,是那樣的原始、親切,好像是一把回家的鑰匙。走過明清的雕工的刀,走過唐宋文人的手上,走過秦漢獸形圖騰的迴轉,走過三代之前的祭壇,看,父親正在準備今晚的大餐,母親正在為我縫製皮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祇園俗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